“授人以渔”增技能 “扶志扶智”提信心自主脱贫的“精气神”有了!(聚焦网络扶贫④)

原标题:“授人以渔”增技能 “扶志扶智”提信心自主脱贫的授人以渔“精气神”有了!(聚焦网络扶贫④)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增技志扶智提自主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信心反派女主作死指南将无土栽培、脱贫智能温控等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气神图为12月2日,有聚村民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办事处一高标准果蔬大棚内进行管护。焦网  王纯亮摄(人民图片)

扶贫先扶志,络扶扶贫必扶智。贫④近年来,授人以渔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实施网络扶智工程,增技志扶智提自主通过加快学校联网、信心推广远程教育、脱贫开展网络培训、气神提升贫困群众网络技能等方面,有聚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中国网络扶智工程成效明显,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反派女主作死指南69.3%上升到99.7%,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大大提升。

山里孩子和名师“面对面”

近日,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小学的一节双师课堂上,英语老师和外教联合授课,为山里的孩子提供和名师远程互动的学习机会,这样的远程课堂深受当地师生们喜爱。中益乡小学校长刘斌说:“‘双师课堂’在学校‘落地生根’,对学校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学生的听说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近年来在全国广泛落地的创新教学模式,“直播+辅导”双师课堂不仅用网络连接起教学双方,拓宽了优质师资的覆盖面,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在双师课堂上,屏幕上的主讲老师主攻“教学”,配合生动多彩的教学动画,进行知识点的实时讲授;现场的辅导老师则将精力放在“育人”上,关注着课堂上学生的一举一动,充分调动现场的学习气氛。

双师课堂是近年来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采访时说,远程教育架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桥梁,通过互联网的知识共享,能解决知识普惠尤其是偏远山区知识普惠中的两个难题,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知识内容,丰富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另一方面解决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难题。“需要认识到的是,知识普惠需要配套体系和设施的支撑。”盘和林说。

近年来,中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9.7%,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达413.8万间,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此外,教育部实施的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已整合开发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数字资源6948学时,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教材配套的资源达5000万条。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近日表示。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32岁的孔珍珍是河南省光山县电商扶贫基地内的一名商品审核专员。一年前还是留守妇女的她,如今每天处理近万条来自二手交易平台的商品内容。“离家很近,每月收入最高时能有七八千元,赚钱和照顾家人、孩子都不耽误。”孔珍珍说。

像孔珍珍这样的商品审核专员,在河南省光山县还有数百位。近年来,该县通过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引入内容审核、人工智能标注等对学历要求不高的新型数字化岗位,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培育了劳动技能,还建立了数字化“造血”扶贫新机制。

36岁的黎敏是贵州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她的工作是通过标注图片、文字、语音等原始数据,帮助人工智能更快速准确地识别信息。让黎敏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是AI豆计划。据悉,AI豆计划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等平台发起的AI扶贫项目,通过提供免费职业培训,让贫困群众尤其是女性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如今,“人工智能训练师”已被列入人社部新职业目录。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之所以贫困,往往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且受教育程度较低。此外,贫困群体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培训,在市场经济中相对处于劣势。”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说,企业扶贫要抓住自身优势,与扶贫对象有机结合,建立多方共赢机制,还可以对贫困人群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从而在就业市场具备竞争力。

近年来,数字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居家就业、自主创业机会,已成为劳动者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关部门积极运用线上培训等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如人社部、财政部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参加线上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补贴。

智慧管家助力“新农人”

“以前我常年住鱼塘边,大半夜要起来查看,就怕鱼缺氧。现在有了高科技,可以睡囫囵觉了!”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曲溪村的养鱼户沈云建说。高科技就在他的手机里,打开德清县政府开发的“数字养殖”App,鱼塘的实时数据立刻显示:溶氧量10.1mg/L,水温11.3℃……他的鱼塘安装了水质监控、远程控制等智能设备,产量大大增加。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吉林省通榆县的村民。吉林大学通信工程系教授于银辉带领团队,为村民设计了一款可以监控养殖场温湿度的“养殖场管家”系统,实时监控羊倌清理、巡查圈舍,做到超标报警、云端上传、科学养殖管理。育养方式科学了,牛羊长得膘肥体壮,一只羊从过去的平均120斤出栏增加到现在的150斤出栏。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成为农村越来越常见的变化。在安徽省淮北市黄集村的一座大棚里,村民张秀英和儿媳冯影在精心摆放多肉植物。以前她们主要靠当地批发销售,现在转变了销售思路,不但开了网店,还做起了直播,算下来种植花卉年收入预计有5万元。“村里贫困的乡亲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来,我们对技术无保留。自己脱贫了,也希望能帮着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冯影说。

“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专家认为,扶贫的本质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贫困群众谋上一份好职业、一个好饭碗,是确保贫困群众能够真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举措。(海外网 李雪钦)